《红楼梦》中的贾元春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。很多人认为,她是贾家命运的关键人物,认为贾家的盛衰完全寄托在她的身上。她若兴,贾家便兴;她若亡,贾家便会随之败落。贾家虽有辉煌的历史背景,但早已显现出衰退的迹象。正如冷子兴所言:“外面看似还好,但内部早已摇摇欲坠。”然而,命运之神似乎在贾元春身上出现了转机,她因入宫做了才人,不久后便得到了皇帝的宠爱,并被封为贤德妃,晋升为娘娘。这一突如其来的荣宠,使得贾家暂时恢复了生机,仿佛看到了重新崛起的希望。但不幸的是,元春最终去世,失去了宫廷的庇护,贾家也随着她的死,失去了朝廷的支持,最终在宫廷的权力斗争中彻底败落。
这段看似宏大的叙事,深刻影响了人们对贾元春的理解,几乎所有的影视剧和社会解读都把她描绘成贾家命运的保护伞,认为她的死亡预示着贾府的灭顶之灾。例如,87版电视剧里元春的去世没有给予谥号,贾母听到消息当场晕倒,视频中更有“贾府完蛋了”的标题,这种表现方式加深了公众的这种看法。
展开剩余80%但这些理解到底是否准确呢?实际上,从历史的角度看,女性在历史上的政治价值,自宋代以来逐渐减弱。将某一家族的兴衰完全寄托在女性身上,这种情况本就很少见。唯有皇后或极其宠爱的妃子,才有可能承担这种重要角色。例如,在清朝时期,皇后通常会使自己的家族得到显著的升迁和荣耀,她的父亲会被封为承恩公,一些宠妃的家族甚至会因宠爱而得到特殊待遇。
但这类情况并不普遍。以最具代表性的断发继后那拉氏为例,她的家族因她的宠爱曾被抬旗,后来她去世后,家族也并未遭遇彻底的抄家,仅仅是原本的爵位和位置有所回撤而已。这表明,单纯依赖女性的权力地位来引发家族的崛起或灭亡,是极为罕见的。
或许有人会提到,历史上确实有过因宫廷斗争引发的家族灭顶之灾的例子,但需要注意的是,那些家族往往都是权臣的家族,他们因权力斗争威胁了皇权或政敌。而《红楼梦》中的贾家则并不属于这类势力。贾家既不参与朝廷权力的斗争,家族成员几乎没有正式职务,除了一位勉强的公职人员,其余的人都是无所事事,完全处于政治圈的边缘。
贾家并不像杨国忠或年羹尧那样有显赫的权力,因此不可能像这些权臣家族那样因为皇帝的变故而面临抄家之命运。更何况,贾家从未因元春的晋升得到任何形式的官职或爵位的提升。如果元春的宠爱真有如此深远的影响,那么她的家族应当在朝中获得更多的荣誉和权力,至少应当有所晋升。然而,事实恰恰相反,贾家无论是爵位、官职,还是其他特权,一切都源自于其祖先,并非元春的宠爱。
而且,贾元春并未给家族带来任何明显的利益,她也没有为贾家带来实质性的好处。元春虽被封为贵妃,但贾家依然没有因她的身份而得到任何职位上的升迁。更糟糕的是,贾元春的父亲贾政始终没有晋升,即使她作为贵妃,也未曾为父亲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。贾政依旧维持着他从五品的官职,未曾有过任何实质性的改变。王夫人虽然是贵妃的母亲,但同样并未得到过任何额外的荣誉或待遇。
此外,尽管在贵妃身份的光环下,贾家一直处于贫困之中,甚至贾蓉为了谋得官职,还不得不捐纳一些银两,而这与贾元春的宠爱并无关系。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贾府甚至因太监的敲诈而陷入困境。在《红楼梦》第七十二回中,贾府多次受到太监的勒索,凤姐与贾琏因无法应付这些敲诈而感到极度困窘。而这些太监的要求,甚至远远超出了贾府的负担。这些细节说明,元春虽然名义上是贵妃,却在宫廷内完全没有任何的实际权力,甚至无法保住自己和家族的安全。
元春的省亲之行,更加突显了她身为“贵妃”却如同囚徒的悲哀。她的回家探亲过程充满了无奈和压抑。她并没有像其他皇帝宠妃那样享有一定的自主权,而是被严密监控,全程没有自由可言。她不能随意行动,甚至不能与家人长时间相聚,每一步都充满了规矩与约束。她的眼泪、假笑以及与家人的告别,都是强忍痛苦的表现。
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,元春虽然在名义上是贵妃,却无法拥有贵妃的权力与尊严。她不仅没有享受到任何实际的恩宠,反而是被宫廷的规则和权力斗争所束缚。曹雪芹借元春的悲剧,向我们展示了宫廷的冷酷与虚伪,以及那些表面上光鲜亮丽、实则悲惨无比的女人命运。
元春的身份和命运更像是明朝后宫的妃子,这些妃子往往并不被宠爱,反而被阉党所控制,最终落得个凄惨的结局。元春的悲剧是空虚的、无力的,她的存在,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贡献,更多的是为家族带来经济上的沉重负担。
总之,贾元春并非一个真正的宠妃,她的死亡并不意味着贾家的兴衰,而是反映出了一种权力的虚伪与宫廷生活的悲剧。她的一生虽然看似光辉,却充满了空虚与无奈。
发布于:天津市正规配资平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